關稅是什麼?背後的經濟邏輯與政策目的
關稅,是國家透過海關對進出口貨物所課徵的一筆稅款,通常以進口關稅的形式出現。當一件商品從海外運抵本國港口,政府便有權根據其價值或數量,向進口商收取一定比例或金額的稅賦。這項制度自古便是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,不僅是財政收入的來源,更承載了保護產業、調節市場與外交談判的多重功能。
各國實施關稅,絕非單純為了增加稅收,背後往往涉及深層的經濟與戰略考量。歸納來說,主要有三大動機:
- 充實國庫財源:對進口商品課稅,能直接為政府帶來穩定收入。尤其在一些稅基較窄或稅制尚未成熟的國家,關稅佔總稅收比重可達顯著水準,成為支應公共建設、社會福利與行政運作的重要支柱。
- 扶持本土產業:這是最典型的保護性政策。透過提高外國商品的稅負,使其在本地市場的售價上升,進而降低其競爭力。這種手段特別用於保護尚在發展階段、尚未具備規模優勢的「幼稚產業」,避免它們在成長初期就被國外成熟企業以低價策略擊潰,為國內企業爭取技術累積與市場拓展的時間。
- 作為外交與貿易談判工具:關稅是一把雙面刃,也是國際角力中的重要籌碼。政府可透過調整特定產品的稅率,表達對他國政策的不滿,或針對傾銷、補貼等不公平貿易行為進行反制。同時,在自由貿易協定(FTA)談判中,關稅減讓常被用作交換條件,形成談判的槓桿。

關稅的三大類型:從價、從量與複合稅一次解析
關稅的計算方式並非千篇一律,而是根據商品特性與政策目標,分為不同類型。了解這些分類,能幫助企業精準預估進口成本,也讓消費者更能理解價格背後的結構。
從價稅:按商品價值比例課徵
這是最常見的關稅形式,稅額直接與商品的申報價值掛鉤。計算方式簡單明瞭:價值越高,稅越多。例如台灣對進口小客車課徵17.5%的關稅,若一輛車的完稅價格為100萬元,應繳關稅就是17.5萬元;若價格翻倍至200萬元,關稅也隨之倍增至35萬元。這種方式適用於價格波動大、品質差異明顯的商品,如汽車、電子設備與奢侈品。
從量稅:依物理單位固定收費
與價格無關,而是按照商品的數量、重量、容量等實際單位來課稅。例如每進口一公斤冷凍鮪魚,固定課徵10元關稅,無論這批魚的市場價是每公斤80元或150元,稅額都不變。這種模式多用於價格穩定、易於標準化的大宗農產品或原物料,優點是稅收可預測,也能避免進口商低報價格避稅。
複合稅:從價與從量雙軌並行
結合前述兩種方式,同時課徵從價與從量關稅。例如某類酒品可能規定「每公升徵收50元從量稅,另加完稅價格5%的從價稅」。這種設計既能確保基本稅收,又能隨市場價格變動調整負擔,常見於高價值且需嚴格控管的產品,如菸草、烈酒與部分化工原料。

關稅種類 | 課徵基礎 | 計算方式 | 適用範例 |
---|---|---|---|
從價稅 | 貨物價值 | 貨物價值 × 稅率 (%) | 汽車、精品、電子產品 |
從量稅 | 貨物數量、重量等 | 單位數量 × 固定稅額 | 特定農產品、大宗原料 |
複合稅 | 價值與數量 | 從價稅額 + 從量稅額 | 菸草、部分酒類 |
進口關稅如何計算?掌握完稅價格與稅率關鍵
對於進口商或個人而言,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「這筆貨到底要繳多少稅?」要精確估算,必須先理解「完稅價格」的構成。這並非單純的商品報價,而是包含運輸過程中的多項成本。
在台灣,海關採用國際慣例的 CIF 價格作為完稅基礎,即:
- 成本(Cost):商品本身的交易價格,以商業發票為準。
- 運費(Freight):從出口國港口運送至台灣進口港的運輸費用。
- 保險費(Insurance):貨物在運輸途中投保的費用。
這三項加總後,再依海關公告的當日匯率換算為新台幣,即為最終的完稅價格。有了這個數字,就能套用公式計算關稅:
進口關稅 = 完稅價格(CIF)× 該商品適用稅率
而決定稅率的關鍵,正是「稅則編號(HS Code)」。每一項商品在全球貿易中都有唯一的8至11碼編號,它直接對應到特定的關稅與監管條件。因此,正確歸類是避免申報錯誤、延誤通關的第一步。
【實際計算範例】
假設你從美國購入一批服飾,發票金額為1,000美元,運費150美元,保險費50美元,該商品關稅稅率為12%,當日匯率為1:31.5。
- 計算CIF總價:1,000 + 150 + 50 = 1,200美元
- 換算為新台幣:1,200 × 31.5 = 37,800元(完稅價格)
- 計算應繳關稅:37,800 × 12% = 4,536元
這批貨需繳納的進口關稅為4,536元。值得注意的是,這只是關稅,後續還可能需加計營業稅與貨物稅。

關稅由誰負擔?法律上與實際上的差異
表面上看,關稅是由進口商向海關申報並繳納,法律上的納稅義務人確實是進口企業。然而,這筆成本並不會由企業長期吸收。在現實市場中,關稅會被納入整體成本結構,最終反映在商品售價上。
這種「成本轉嫁」機制意味著,雖然錢是進口商付的,但實際埋單的往往是終端消費者。當關稅提高,商品售價隨之上揚,民眾在購物時自然感受到壓力。這也是為什麼政府在調整關稅政策時,必須謹慎評估對民生物價的衝擊。特別是對糧食、能源等基本民生物資課稅,可能直接引發通膨疑慮。
提高關稅的連鎖效應:從經濟波動到消費選擇
關稅調升看似能保護本土產業,但其影響遠比表面複雜,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,波及整體經濟生態。
對實施關稅國家的衝擊
短期內,關稅可能為特定產業帶來保護傘,讓國內生產者有空間調整策略。政府稅收也可能因此增加。但長期來看,代價不容忽視:
- 物價上漲壓力:進口商品價格上升,直接轉嫁給消費者。若涉及關鍵原物料,更會推高下游產業成本,形成全面性通膨。
- 市場選擇萎縮:高關稅可能使外國品牌退出或減少供貨,消費者失去多樣化選擇,無法享受國際競爭帶來的創新與性價比優勢。
- 引發貿易報復:單邊提高關稅易被視為貿易保護主義,招致對方國家反制。例如對美國農產品加稅,可能導致美國對台灣科技產品提高門檻,最終傷及本國出口動能。
對出口國的衝擊
被課徵高關稅的國家,其出口商將面臨價格劣勢。原本具競爭力的產品,因稅負增加而失去價格吸引力,訂單可能流失,產能利用率下降,甚至導致工廠縮編或關閉,影響就業市場與區域經濟穩定。
案例剖析:美中貿易戰的教訓
2018年爆發的美中貿易衝突,正是關稅作為政治工具的極致展現。美國以貿易逆差與智慧財產權問題為由,對數千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。中國則以對等關稅反擊,針對美國大豆、豬肉、汽車等產品設下高稅牆。
根據世界貿易組織(WTO)的研究,這場關稅戰嚴重打亂全球供應鏈。許多企業為規避高稅負,被迫將生產線從中國遷出,轉往東南亞或墨西哥,造成營運成本上升與管理複雜化。然而,研究也指出,這些新增成本多由美國企業與消費者承擔,中國出口商雖受影響,但並未如預期般全面崩潰。這說明關稅的實際效果,常與政策初衷產生落差。
台灣進出口關稅查詢指南:官方管道一次掌握
無論是企業進口原料,或是個人海外購物,了解正確稅率都至關重要。台灣關稅資訊公開透明,最權威的來源為財政部關務署。
建議使用其官方「稅則稅率查詢系統」,操作方式簡單:
- 以商品名稱查詢:輸入中英文品名,如「藍牙耳機」、「純棉T恤」或「Coffee Beans」,系統會列出相關稅則與稅率供比對。
- 以HS Code直接查詢:若已知商品的8至11碼稅則編號,可精準定位,避免誤判。
查詢結果會顯示「國定稅率」及是否適用自由貿易協定的優惠稅率。對於中小企業與個人而言,善用此工具可大幅降低通關風險與成本誤判。
關於關稅的常見問題 (FAQ)
提高關稅是什麼意思?
提高關稅是指國家調高特定進口商品的稅率。這會增加進口商的成本,通常導致該商品在國內的售價上漲,目的是為了降低其市場競爭力,以保護本國的相關產業。
什麼是對等關稅(或報復性關稅)?
當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商品課徵關稅後,被課稅的國家為了反制,也對來自對方國家的商品課徵類似的關稅,這就是對等關稅。它是貿易戰中常見的互相報復手段。
海外購物(網購)也要繳關稅嗎?免稅額度是多少?
是的,海外購物屬於進口行為。根據台灣現行規定,進口郵包的完稅價格在新台幣 2,000 元以下,可享免稅。若超過 2,000 元,則需依規定課徵關稅及其他相關稅費。此規定半年內僅適用6次。
台灣的出口關稅是怎麼規定的?
目前台灣為了鼓勵出口,絕大部分的商品出口是免徵關稅的。只有極少數的特定貨物可能因特殊政策考量而設有出口稅。
有沒有官方的關稅計算機可以使用?
財政部關務署網站並未提供單一的自動計算機,因為計算涉及複雜的稅則認定與匯率。但網站提供「稅則稅率查詢系統」,使用者查到稅率後,可依「完稅價格 × 稅率」的公式自行計算。
進口商品除了關稅,還需要付其他稅嗎?
是的,除了關稅,進口商品通常還需要繳納 5% 的營業稅。計算方式為:(完稅價格 + 關稅)× 5%。部分商品(如菸酒、車輛)還需課徵貨物稅或菸酒稅。
什麼是反傾銷稅?它和一般關稅一樣嗎?
反傾銷稅是一種特殊的關稅。當外國公司以低於其國內市場價格的「不公平價格」在台灣銷售產品(傾銷),並對台灣產業造成損害時,政府為了抵制這種行為,會對該產品額外課徵反傾銷稅。